古桥是历史的见证,承载着岁月的痕迹。
在韩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黄河、澽水、芝水在司马迁祠脚下相互交汇。而在澽水河和芝水河之上,有两座古桥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城市的脉络之中,它们分别是毓秀桥与芝秀桥。这两座桥,跨越百年岁月,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,却共同绘制着韩城独特的风景线,筑起了绮丽相逢的“人间彩虹”。
毓秀桥:
青石古桥载史迹 清风毓秀话今朝
在韩城,有这样一句话:“隍庙巷,崇义巷,七十二巷古风显;塔为头,桥为尾,一条龙街文化深;北龙门,南司马,中间待着小北京。”这里所提到的桥便是古城的毓秀桥。
韩城古城是一座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城池。南临澽水,西依梁山,东北有塬,山水环抱,易守难攻。一条明清古街道,一群古建筑,一批古民居,风貌古色古香,格局保护完好,是全国少有的独特风貌。而在南边的毓秀桥,是古城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
说到毓秀桥,它为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、云贵巡抚刘荫枢倾其家产、主持带头修建的,时称“南桥”。后为减轻百姓负担,以三两银子将桥卖给韩城当地。乾隆16年(公元1751年)重修,更名“集胜桥”,乾隆21年(公元1756年)维修后改名“毓秀桥”。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,毓秀桥依旧傲然挺立于河流之上。它不仅是韩城最古老的桥梁之一,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。桥身由青石砌成,石块间缝隙紧密,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对质量的严苛要求。桥面上,每一块石板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,每一道裂纹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毓秀桥是一座10孔石拱桥,长180米,宽4.5米,桥墩呈梭形分流河水,每个桥孔的穹顶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在西迎东送着澽水,桥面呈弓状,石缝间有灌铁水而成的铁锭加固,桥两旁为石栏,石栏之上每隔近两米有一望柱,东有101个,西有99个,柱头雕饰瓜果,如兰瓜、桃子、西瓜、葫芦等模样,石栏两头,各置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四通,意喻在此守桥护卫。桥北西堤上,柳树摇曳生姿,树后三层飞檐翘角的“望河楼”彰显着匠心。毓秀桥南侧原有三座木牌坊,分别是“示我周行”、“四方会回”、“户尽可封”、“士风醇茂”和“解状盛区”、“翠锁城南”。现有“示我周行”牌匾,盖引自《诗经-鹿鸣》“人之好我,示我周行”句,意谓人们待我很友善,指示大道让我行。
300年来,几度岁月更迭,几多世事沧桑,毓秀桥依然默默地卧居在澽水之上,细数春华秋实,静观朝晖斜阳。它不仅是刘荫枢功在桑梓的见证,更是为他清正廉洁的品德树起的一座丰碑,至今仍在韩城民间广为流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