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旅游新闻

寻宝记 | “土疙瘩”竟藏着萧后冠
发布时间:2025/3/27 16:00:55  点击数:44   
0
播放 停止

近日,由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开发的萧后冠AR冰箱贴受到热捧,也让这款文创原型萧后冠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。如今,走进遗址公园,在隋炀帝陵博物馆,游客可以看到三种形态的萧后冠。

帝陵里发现“土疙瘩”

2013年,隋炀帝萧后墓在扬州被发现。

考古专家在清理萧后墓一处遗迹时,发现由大量散落的小件遗物组成的一块“土疙瘩”,其中包括残断的铜丝、破碎的铜片、风化严重的小珠等。专家现场判断,这应该是一具结构复杂的冠。

不过,由于扬州地区的酸性土壤和长时间的压力,冠饰上的丝织品部分已经腐烂,花柄残断,花托破碎,花蕊严重风化,额托、博鬓及表面装饰材料都遭到了严重的腐蚀和粉化。现场清理时,用木签稍微碰一下,冠上的铜饰件就会断裂。



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,考古专家停止了现场清理,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展开合作,将冠饰挪到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与保护修复。经考古专家的细致处理,如今,萧后冠原件被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妥善保管,经过清理保护后的部分零件被陈列在隋炀帝陵博物馆的展柜中。



这是萧后冠的第一种形态。零件表面虽然已经氧化为青绿色,但仍然能够看出其精致的造型和繁复的制作工艺。

精准复刻的“高颜值”

“土疙瘩”长途跋涉前往陕西,考古专家使用科技手段开展相关研究,探明了萧后冠的框架结构、花树分布、饰件材质以及制作工艺等。

萧后冠的框架主要由2个博鬓、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环带状的3道箍组成,共有13棵花树。主要材料有铜、金、玻璃、汉白玉、珍珠、木、漆、丝等;加工工艺包括锤揲、焊接、掐丝、镶嵌、珠化、鎏金、贴金、錾刻、抛光、剪裁、髹漆等11类。



2016年9月5日,在西安召开的“扬州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”的项目结项会上,通报了萧后冠考古取得的诸多成果:明确了萧后冠的基本结构、加工工艺、材料属性,为研究隋唐时期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;首次发现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棉,为我国棉花的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;首次发现鎏金铜珠化工艺制品,揭示了隋唐时期铜钗、钿花复杂的结构与工艺特征。专家们当时指出,这是考古发现时代最早、等级最高、保存最完整的冠。

在对原件的考古清理、饰件的检测分析与综合研究基础上,为让大家对于萧后冠有更直观的认识,考古专家请专业公司制作了萧后冠的仿制品。



这是萧后冠的第二种形态。高颜值的仿制品与原件的零件一同展出,两种形态穿越时空似的呈现,让游客们在感叹

点击查看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