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1
年画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辞旧迎新、驱邪避灾、迎福纳祥、道德教化等多种功能,一直以来广受欢迎。它起源于远古时的原始宗教,历经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不断传承创新,绵延千载。早在汉代时,年画便已出现了门神雏形。其后,随着唐代佛经版画的发展、雕版技术的成熟,以及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,木版年画于宋代逐步普及,并在明清之际步入成熟发展期,日臻繁盛。
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、发达的雕版印刷技艺、高超的书籍插画艺术,以及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,扬州木版年画在明代中期应运而生,于清代康乾时期得到长足发展,并于清嘉道年间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,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,扬州木版年画注重南北交融,呈现出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风格,并在构思立意、题材内容、艺术风格、刻印技术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。在扬州博物馆的不懈努力下,2023年11月,扬州木版年画成功入选江苏省《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·扩展项目名录》,进一步推动了扬州木版年画的保护、传承和利用工作。
年年岁岁画相似,岁岁年年福运至!岁末年初之际,扬州博物馆遴选百余件(套)馆藏文物精品举办本次展览,以全面展现扬州木版年画的发展简史、工艺流程和区域特色,期待观众在品赏五彩斑斓的年画艺术之余,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。
引 言
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,始于古代的“门神画”,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,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,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。“年画”一词最早由清道光年间李光庭在其《乡言解颐》一书中正式提出。现存最早的木版年画为宋金时期的“四美图”,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。
木版年画形式多样,内涵深厚,特色鲜明,分布广泛,其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、河南开封朱仙镇、江苏苏州桃花坞、山东潍坊杨家埠、山东高密、四川绵竹、河北武强、陕西凤翔、广东佛山、山西临汾平阳(古临汾)、福建漳州、湖南邵阳滩头等,久负盛名,各有千秋。与各地相比,扬州木版年画貌似“名不见经传”,却融汇诸家之长,形成了集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年画风格,依然在中国木版年画的宝库中熠熠生辉。
桃花坞年画《苏州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》
晚清至民国
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(苏州美术馆)藏
杨柳青年画《将军门神 》
清
扬州博物馆藏
绵竹年画《老鼠娶亲 》
旧版新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