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人物

他唤醒了沉睡的美景——记野三坡景区创始人王宝义
发布时间:2015/6/9 11:24:25  点击数:5161   
0
播放 停止

 


王宝义生前照片。王友良供图 
 
    报实习记者李志刚

    2015年5月8日,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景区创始人王宝义辞世,野三坡数千村民自发为之送行,淳朴的村民们以下跪的方式,最后一次表达对王宝义的敬意。对于野三坡的乡亲们来说,王宝义留下的是一个5A级景区,是一个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的财富源泉;而对于广大的旅游工作者来说,他留下的是一个县域旅游开拓者的人生轨迹,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为了真实地呈现王宝义的人生故事,近日,笔者采访了王宝义的长子王友良。

    万事开头难

    王宝义是河北省定兴县西城村人,生于1932年9月,历任涞水县北白堡小学教师、电影放映队队长、电影公司经理、文化局副局长、旅游局局长等职务。

    今年已59岁的王友良是王宝义的长子。他回忆说,儿时对父亲的印象是,早出晚归,有时候很长时间不回家,大部分时间在忙工作。

    辛勤的工作为王宝义换回了不小的荣誉,1957年,王宝义进京参加首次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,受到毛主席接见;1958年,他创建的第一代“三姐妹”放映队,成为全国电影战线的一面红旗;1982年,在他的努力下,涞水县电影院建成了……

    1983年,51岁的王宝义一次出差时路过北京房山十渡,看到穿着时尚的游客骑着毛驴往山里钻,他感到十分好奇,于是跟随一股游客进山游览,当他看到游客游览山水时的表情时,心里豁然开朗——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的涞水县野三坡,同样拥有奇特自然景观,离北京又不远,为什么不能搞旅游?

    涞水县位于北京西南方,山区面积占了八成,人均耕地不足1亩,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,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还只有100多元,虽然改革的春雷已经响彻中国,山里的农民仍然守着贫瘠的土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。

    旅游开发的想法在王宝义的心里生根发芽。回到涞水县,他就一头扎进野三坡山区半个月。王友良说,父亲对野三坡有很深的感情,20世纪50年代开始,他和同事们带着电影放映机走遍了这里的每个村,即使只有两三户人家的山村也到过。

    这次故地重游,王宝义一方面看到的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民风;另一方面看到的是农民们贫困的生活。前者让他信心倍增,后者让他眉头紧锁。

    这次考察中,野三坡苟各庄村长王继忠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,让王宝义收获了最大的惊喜。当时,陪着王宝义在村外拒马河边考察完的王继忠顺口说道:“村外还有三条沟,你要不去看看。”王继忠所说的“三条沟”就是后来成为野三坡核心景区之一的“百里峡”。王继忠回忆,当时王宝义看到陡峭的峡谷绝壁,兴奋地说:“真是天助我也,野三坡风景区有眉目了!”

    1984年,涞水县旅游工作办公室成立了,王宝义被任命为该办公室主任。县领导为王宝义搭好了工作平台,接下来是他大展手脚的时候了。

    勘查艰险

    创业之初,“开发野三坡”只是一句空话,一没钱,二没规划。30多年的坎坷工作经历让王宝义懂得珍惜时间,他没有等、靠,他向工作单位借了130元的考察经费,马上就带着7个人的队伍进山了。

    时值春夏之交,野三坡草木茂盛,王宝义一行七人,钻山沟、爬山坡、趟河水、探山洞,四处搜集村民口中所说的景观。一次,在摩崖石刻群附近,一位村民说山顶有明代古炮台遗址,但是上山的路十分陡峭,当地村民都不敢走。王宝义听后,将年轻的考察队员留在山下,带

点击查看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