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千里路 读万卷书

首页 @野三坡 新闻 行程 体验 景区 交通

沧桑巨变二十年 ——野三坡发展纪实

点击数:1872 发布时间2017/8/8 16:46:26
  2009年5月1日,位于河北省涞水县的野三坡风景名胜区车水马龙,人流如潮,管委办公室的四五部电话应接不暇,名景区纷纷报告;管理人员已不足调配,请求支援;所有停车场和可以停车的地方均已爆满,请求指示;名景区内人满为患,请求停止售票。而从各入境公路上传回的报告,每条道路都极度拥塞,尤其是途径北京十渡的主要通道上,已有数不清的车辆被困数个小时……
    短短三天的假期,野三坡——一个总人口仅有3万人的景区,接待了近3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,景区一千多家宾馆饭店异常火爆,河滩上、沟谷里支满了帐蓬,农家院临时屋家家满员,许多的团队因为订不到房间而临时取消行程……
    五•一过后,多家煤体的记者纷纷慕名而来采访,面对记者们惊异和迷惑的目光,管委会主任刘清源用坦然又略带自豪的口吻说:野三坡的今天是老一辈创业者的心血浇灌,更是新一代创业者的汗水凝结。
    二十多年前,野三坡只是一个交通闭塞、经济极度落后的山区小镇,到八十年代中期,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70元,百姓的基本温饱问题是涞水县政府最为头疼的事情。“野三坡、野三坡,山高坡陡石头多,哪年石头能换钱,三坡变成金银窝”,这简单朴素的话语里,既是三坡人祖祖辈辈贫穷的无奈,也是对幸福生活美好的憧憬。
    1984年,涞水县委县政府在多次的考察论证后出台了一个决定:立足山区资源,发展旅游事业。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王宝义挺身而出,带了几个人一头扎进这层峦叠嶂的深山老林,多少个沟沟坎坎,多少次风餐露宿,野三坡的六大景区和数百个神奇的自然景点,就这样悄然问世。
    1986年7月,《北京晚报》以记者任胜利的属名刊发了一篇文章——《京西后花园野三坡即日起正式接待游客》。一石激起千层浪,野三坡这个人烟稀少,水深林密的地方突然间成了首都人最爱光顾的地方。到处是倍感新奇的北京市民,到处是拍照嬉戏的老少游人,就是这之后不久,1988年的8月1日,野三坡成为了国务院第二批审定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
    时光飞逝,但有些是注定要留在史册之上的:
    1984年,国民生产总值80万元,人均收入68元。
    1994年,国民生产总值2600万元,人均收入1200元。
    1989年,天津电视台摄制的《情醉野三坡》公映,轰动全国,被称作第二部《庐山恋》。
    1991年,文化部主持的野三坡苗寨破土动工,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化城。
    1992年,野三坡成为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的主要外景基地。
    短短四五年的光景,野三坡已经成为华北极负盛名的旅游观光胜地,做为首都的后花园,它已经成为京津冀人民一个重要的休闲场所。
    1995年,野三坡的工作开始转型,主持这个工作的人叫王友良。
    树立品牌,野三坡的宣传报道开始充斥周边各大媒体。
    广交朋友,中央、省、市的领导和各界专家学者成为野三坡的良师益友。
    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开始把目光转向野三坡,让这里开始有了大型的渡假村和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项目。。
    到了2000年,野三坡的宾馆酒店已达300余家,缆车、滑草、跳伞、竹筏、快艇等娱乐项目应有尽有,野三坡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走入新世纪,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未来。
    新世纪之初,涞水县委县政府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全新时代面前审时度势,提出了一个让旅游界轰动一时的口号:前者已矣,来时可追,二次创业,再造辉煌。
    从此,一场以上档次,求精品,做品牌,争市场的攻坚战全面展开。
    2001年3月,代表县委、县政府行使全面行政职能的野三坡管委会挂牌办公,代表着景区全面管理进入市场化良性轨道。
    4月,总投资900
点击查看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