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旅游新闻

非遗文化|司马迁故事传说
发布时间:2024/4/16 9:28:50  点击数:2241   
0
播放 停止

韩城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,与他有关的传说故事在这里已流传了上千年。

“司马迁故事传说”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,其中包括苏柏南柯之说、八卦墓和五子柏的传说、司马迁夫人柳倩娘及其丈夫画像之说、徐村后裔姓分司马冯同一家等等。

司马迁生于龙门,少年时代“耕牧河山之阳”,和农民一起生活,共同劳动,深受亢直民风的熏陶,纯朴乡情的教养,使司马迁形成了积极乐观、正义耿直的个性。他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,在父亲司马谈“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”的影响教育下,认为努力奉献于社会又被社会所承认和肯定,才是人生应该孜孜追求的目标。司马迁不只从书本上学习知识,而且向社会学习,踏勘历史遗迹,拜访当代名人。20岁时壮游江淮,收集历史轶闻,考察名胜古迹,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著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。



西汉武帝时期,司马谈、司马迁父子先后出任太史令。关于司马迁的传说也就从这时开始流传。相传汉太史司马迁因李陵案遭冤入狱,为了完成著史大业,完成父亲嘱托。忍受奇耻大辱遭受腐刑,后发愤著史。《太史公书》完成后,给挚友任安写了回信即《报任安书》,遭杜周心腹所劫,太史得知消息,万分震惊。为了《史记》的安全,为了不让父子两代的心血付诸东流,同时为了家族后代的安全,他当机立断,效仿张良离汉归隐并托夫人想方设法速告故里,改姓埋名,隐居迁徙。司马迁在李成全和华山凌霄长老的帮助之下,隐居华山一十八载。汉宣帝年间,心系《史记》和家人安危的司马迁离开华山来到华阴女儿家,在与外孙杨恽的谈话中,得知后裔尚在,且宣帝恩准《史记》刊行,心愿已了,大笑仙逝。

相传,司马迁被汉武帝削职后而入狱,先判死刑,后改判宫刑。消息传出后,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,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族人共同商议,决定改姓,举家迁居。长门在“马”字旁加两点,改姓“冯”;次门在“司”字旁加一竖,改姓“同”,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,定村名为“续村”,表示“高门之续”;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,取同音字为“徐村”。“徐”、“续”同音,又有“余村双人”寓意,暗指司马迁有两子:长门司马临,次子司马观,以表明司马家族后继有人。司马临得知父亲仙逝,将棺木迁回徐村,选定凤凰穴进行了安葬。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,后裔逃匿徐村后,为祭祀祖宗司马迁,合族兴建了“汉太史遗祠”。如今,“汉太史遗祠”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,现供奉着司马后裔同茂、冯钊。徐村是司马迁后裔聚集之地,司马迁的传说在这里更加真实详尽,村中多处遗迹给传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明。村中古建规模宏大,庙宇祠堂到处皆有,“汉太史遗祠”、“汉太史裔”、“九廊庙”、“法王行宫”等建筑。门楣壁画楹联都与司马迁有关,如“风追司马”、“钟灵毓秀”。明万历三十五年前后,徐村人在司马迁真骨冢前建造了法王神庙,用以掩饰真骨坟。大清嘉庆3年又重饰庙宇、修筑槛坡,建起“法王行宫”石牌楼,而真实用义为宫刑枉法,为司马迁遭冤报不平。这是后裔们的呐喊之声,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抨击。司马迁不畏权贵、敢于秉笔直书,为以后历代修史者树立了"实录"的准则,这一准则被后来的史学家奉为圭臬。正因为这个原因,司马迁在民间倍受尊崇。因此,每年清明节前夕,在这里唱大戏以示祭奠,后来衍变为“跑台子戏”。清明当天,徐村人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,同去司马迁祠墓祭拜。2005年,大型电视直播节目《风追司马》向全球展示了“跑台子戏”这一特殊的祭祀方式。同、冯两姓是司马后裔,几千年来对司马迁的祭祀坚持始终,同进一个祠堂、同祭一个先祖,在全国绝无仅有。

“司马迁故事传说”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,宋、元、明、清的传承人难以考证,经调查可知,继承方式多种多样,大体为:一是利用庙会祭拜活动进行大规模传播;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族系传承;三是利用嫡亲关系辐射状传播;四是民间艺人、工匠等的横向传播。司马迁传说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,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。徐村的族谱记载恰恰证明了司马迁后裔2000年来繁衍兴旺,生生不息,冯、同族人独特的祭祖形式,独特的习俗,大量的建筑、文字为史学界研究司马迁其人、其事,研究《史记》和许多历史问题提供了一部"活字典",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。2008年被列入渭

点击查看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