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文化| 鲤鱼跃龙门传说
发布时间:2024/4/2 9:21:58  点击数:2663
0

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流经秦晋之间,在陕西韩城龙门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,大开大合、收放自如的张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,大气磅礴的黄河文明与恢宏的华夏史在这里叠加,赋予了韩城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。在这片沃土之上,流传着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,其中,最有名的是寄托着执着努力、奋勇向上精神的“鲤鱼跃龙门的传说”。她,滋养着这里的山山水水,激励着生于斯养于斯的后辈子孙。



龙门,又名禹门,亦称“禹门口”,扼黄河之咽喉,地处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。据《禹贡》载:“导河积石,至于龙门”。清乾隆《韩城县志》记载:“两岸皆断山绝壁,相对如门,惟神龙可越,故曰龙门。”“龙门”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,亦称禹门渡。《三才图会》记载:“此处两山壁立,河出其中,赛约百步,两岸断壁,状尽斧凿,形状似门,故称龙门”。

龙门山横跨黄河两岸,把黄河紧紧夹在中间。两山对峙,形如门阙,上入霄汉,陡壁千仞,危耸险峻,地势异常险要。东西龙门山上均建有禹庙,建筑雄伟,依山而立,亭台楼阁,险峻秀雅,雕梁画栋,绚丽异常。站在庙前,深感“黄河一线天上来,两山突兀屏风开”的传神。沿龙门逆水而上,两岸如同刀砍斧劈,行约4公里处为“石门”,此乃黄河最窄之地,咆哮的黄河在此被夹成一束水流。九曲黄河从雪峰连绵的莽莽昆仑奔腾而来,一路上,集千流,汇万溪,裹挟着黄土高原上的泥沙呼啸着直奔龙门。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:“黄河西来决昆仑,咆哮万里触龙门”。到此处:洪流扑岸,奔腾湍急,浪花飞溅,百漩相连,波涛汹涌,咆哮如雷,险不可测,一种水自天泻、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气势滚滚袭来……古人咏诗赞有“禹门三级浪,平地一声雷”之佳句。韩城八景之一的“禹门春浪”即指此处,龙门胜景,山水相映,实乃天下一大奇观。

这,也正是“鲤鱼跃龙门传说”的渊源所在。

相传大禹凿开龙门,眼望山峡两岸,悬崖峭石壁立千仞,相对如门,惟有神龙可越,遍招英才。东海众多金背鲤鱼、白肚鲤鱼、灰眼鲤鱼听闻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钟灵毓秀之才管护龙门,镇压恶蛟作祟,便成群结队,沿黄河逆流而上参加竞选。远未望见龙门之影,那一条条灰眼鲤鱼们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,无奈又游回东海。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排成一字儿长蛇阵,轮流打前锋,迎风击浪,日夜兼程,终于游到龙门脚下。禹王一见大喜:“鱼龙本是同种生,跃上龙门便是龙”。鲤鱼们一听,立即鼓腮摇尾,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起,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余高,便跌落摔于水面之上,浑身疼痛。但并未灰心丧气,日夜苦练摔尾跳跃之功。如此苦练七七四十九天,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,但达百丈龙门,还相差很远。大禹看到鲤鱼们肯用功苦练过硬本领,激流勇进,便点化:“好大一群鱼!”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,便对群鱼说:“这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?”群鱼齐呼:“多谢禹王!”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,一条条瞪眼鼓腮,甩尾猛击水面,只听“漂漂”的击水声连接不断。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,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,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。只差两丈,禹王便用手扇过一阵清风,风促鱼跃,众鱼一条接一条跃上了日夜向往的龙门。却说最后那条曾为众鱼多次垫身的金背鲤鱼,眼看同伴都跃上龙门,唯独自己还留在龙门山下,寻思道:“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”。恰巧黄河水正冲向龙门河心的巨石上,浪花一溅几十丈高,这金背鲤鱼便猛地窜出水面,跃上浪峰,又用尾鳍猛击浪峰,一跃而起,没想到竟跃入蓝天白云之间。一会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,如同天龙下凡。大禹一见赞叹不已,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点红,瞬时,金背鲤鱼幻化成一条吉祥之物——黄金龙,大禹便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。



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:“黄河三尺鲤,本在孟津居,点额不成龙,归

点击查看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