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旅游文化

本土艺苑丨西口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
发布时间:2019/6/20 18:37:47  点击数:3000   
0
播放 停止


走西口是华夏大地历史上人类三大迁徙之一,与闯关东,下南洋齐肩创下了移民史上的伟大壮举。尤为以走西口形成规模,造成影响,延续百年。打下了晋商500年辉煌的坚实基础,是一部最早的西部大开发的序曲,也是民族团结,民族融合的一曲赞歌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西口文化,成为草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支奇葩,灿烂辉煌。


一、走西口的形成与发展


1、历史原因:明末清初,晋陕地区地窄人稠,太行,吕梁两大山区地挂悬崖高坡,基本上无地可种。再加上朝代更替,战事连年。更是由于水旱灾害,常常是饿殍遍野,尸骨抛荒。兵劫匪患使晋陕人民难以生存。清政府禁令森严,出口外以死罪论处。为了求生糊口,有大胆者偷渡黄河,暗闯虎口,舍妻弃子,到口外谋生。一路上翻山越岭,走沙漠过荒原,风餐露宿,忍饥挨饿,不知死了多少人。也有成功者,被蒙古老乡救起,之后租了口外的地,春来秋回,成了“雁行者”。


“二姑舅捎来个信,

西口外好收成。”


一传十,十传百,走西口形成了人流,形成了潮流!


康熙亲征噶尔丹,亲眼看到了口外黄河冲积平原千里沃野,人口稀疏,适合移民,于是解了禁令,大批移民纷纷向口外走来,形成了走西口的移民大潮。


2、地理原因:内蒙古地区在未与东部合并之前,西部地区与山西、陕西、河北、甘、宁等地区为近邻。


水路:河曲、保德、偏关等地,一过黄河便是鄂尔多斯。尤其是河区的西口古渡,沽水时期经娘娘滩凫水便可过河,之后有了小船摆渡就更加方便,大量的河、保、偏以及陕西神木、府谷等地移民,整建制地移过河向口外走来,主要在呼市、包头的萨、托二县及后山地区落脚。


旱路:祁县、太谷、平遥等地从旱路走来,经杀虎口,鄂尔多斯分散到呼包二市及其它地方落户。


河北、甘肃、宁夏的移民也从东到西来到口外。


所谓的“西口”是一个大的地理概念,是一个泛指。所谓的“口”,一般是指长城的“关口”而言,如喜峰口,独石口,古北口,南口,张家口以及杀虎口。也是一道当时政府严把的税关。当时的杀虎口税关小到只许一人一驴走过。


3、人文原因:大量移民在政府开禁之后,缓缓不断地从水路,旱路涌入口外。其中一是农民潮:口外海海漫漫的沃土良田使他们找到了生路,从春来秋往到落地生根。二是经商潮:山西、陕西及其它中原汉民族文化先于边疆地区的发展,也由于相互的需要,看到了商机。游牧民族大量的马牛羊驼,肉乳皮张,吸引着口里人的眼球;口里人生产生活资料及丝绸布匹,茶烟瓷器,无不是口外人所求。商品的交换,形成了集、市、城、廓。


蒙古民族的包容大气,宽阔胸怀,接纳了远方的来客,租地,给粮草,让他们在口外安家落户,经商兴业。


包头福徵寺大量收留了西口移民,给他们划地,分牲口,帮助他们安家。蒙古民族温暖的胸怀,抚平了西口人的伤痛,之后通婚通商,到现在蒙汉民族成了一家,根本分不出你我,走西口形成了一个民族团结,民族融合的典范。


兵匪潮:商潮的形成,给了兵匪滋生的土壤。散兵逃兵,以及种种原因造成的落草为寇,成了西口路上的一大隐患。多少商贾驼队,大商小贩惨遭劫难,以致走西口人辛辛苦

点击查看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