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1
——广东丹霞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情况介绍(2010.12.03)
2010年,是丹霞山旅游开放30周年,也是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幸运之年。
自2006年12月12日丹霞山参与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以来,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广东省、韶关市两级政府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,在省、市申遗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大力协助和关心支持下,丹霞山终于在2010年8月1日巴西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一举成功,圆了几代丹霞山人的走向世界之梦。
一、“中国丹霞”申遗艰辛的历程
2006年12月12日,由国家住建部、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下发《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会议纪要》,正式确定由广东丹霞山,湖南崀山等9个丹霞地貌景区联合申遗的工作方案。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遗工作正式启动。
2006年12月至2009年初为申遗筹备阶段。本阶段一是参照世界遗产公约,收集整理各地资料,编制申报分文本、总文本,聘请IUCN专家克里斯•伍德(英国)、保罗•丁沃(新西兰)指导编写英文版申报文本;二是召开“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——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国际专家研讨会”,邀请国际专家对中国丹霞地貌的景观美学价值、地球科学价值和生态学价值给予评价与肯定,争取广泛的认可;三是联系近10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专家分批考察各提名地;四是编制《中国丹霞——世界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》,开展遗产提名地环境整治工程前期筹备工作。经过各方努力,2008年3月国家住建部城建司正式向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提交“中国丹霞”项目,申遗进入国家提名程序。
2009年1月23日,经国务院同意,作为中国2009年唯一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,“中国丹霞”申报总文本正式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巴黎总部。至此,标志着广东丹霞山等6处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。“中国丹霞”申遗进入实质性阶段。
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为迎接专家检查评估阶段。2009年2月至8月,各提名地投入大量人力、财力、物力集中进行申遗环境整治。9月19日至10月1日,世界遗产中心委派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两名专家深入“中国丹霞”各提名地实地考察评估,9月24日至26日考察丹霞山。2010年1月至2月向IUCN报送补充说明材料。3月,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“中国丹霞”评估报告。
2010年6月至7月为申遗外交攻关阶段。6月2日,中国政府收到世界遗产中心的评估报告。报告肯定了“中国丹霞”的遗产价值,明确指出“丹霞山和崀山最清楚地演示了中国丹霞的典型特征,泰宁也被大多数审查专家认为是一个重要例证”,认为“中国丹霞地区已经具备足够的表象和潜力来展现其突出普遍价值,有望构成一个可行的系列遗产提名”,要“最大限度地删减提名地的数量”(最好由三个提名地组成),提出了中国丹霞“推迟申报”的建议。申遗工作骤然陷入困境。7月初,“中国丹霞”申遗协调办联合提名地各省到北京争取外交部、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的全力支持,请求委派专家组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(瑞士)、世界遗产中心总部(巴黎)进行专家交流和外交公关工作。在外交部、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、国家住建部的正确领导和共同努力下,“中国丹霞”申遗项目终于在2010年8月1日巴西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以压倒优势(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中16个赞成)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,成为中国第8处世界自然遗产,丹霞山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。
二、广东丹霞山成功申遗的做法和经验
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:
(一)是按时完成申报文本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。我们邀请中山大学彭华教授、彭少麟、廖文波等专家和昆明理工大学梁永宁教授,充分利用丹霞山80年的丹霞地貌科研成果,及时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,对照《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》的要求精心编辑丹霞山分文本和保护规划分册,适时提交到联合申遗办公室汇编,保证了阶段性任务的完成。
(二)是全面完成申遗环境整治工程。投入整治资金1.1亿元,完成对丹霞山核心区内有碍景观、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分期实施拆除,共拆除面积3万多平方米,恢复拆迁区域绿化面积1.6万多平方米;对核心景区内3个村130户民居全面实施“穿衣戴帽”工程,使之与景区景观和谐统一。开通丹霞山“双喜临门”悬空栈道、黄沙坑--卧龙岗步道,大石山至清风寨原始森林考察简易步道等专家考察线路。
(三)